第759章 诏令至-《望族权后》
第(2/3)页
毛趋紧跟着建议:“事有缓急之分,补恤军属之事还是暂时搁置为好,下官大约估算了一下,设窑十口,至少需征千名工匠,又非仅为劳力即可,故至少需百名大匠,这一群人,得向民窑强征,窑场看防薄弱,故窑工不能为刑徒,又因官窑一旦设置,劳工便需长期服役,不能仅只依靠役民,是以其余工匠,也只能强征良籍之民。”
别看这时税法规定了百姓每年服役的日期,但往往朝廷诏令一下,官府便有了强征的借口,律令体现的是君主意志,维护的也是君国利益,并不是平民百姓的保障,毛趋这提议看似无可厚非,而且笃定了晋王系不敢抗令。
然而一旦强征工匠,必然便会造成民怨沸腾,这大大有违晋王系公正无私体恤民情的自我标榜。
其实相较越州等产窑盛地,太原府只分配了十座官窑,已经算是太后格外“开恩”了,官窑制品历来是满足皇室所需,或用于赏赐贵族官员以及各国礼品,从形制到质量均有严格要求,不合规制的成品统统报废,有时甚至满窑皆为废品,产量太小,必须广设,才能满足太后利用大周官窑敛财的“国政”,可这一诏令下达,举国上下,至少十万良籍沦为工匠。
如若工匠均能得以衣食无忧,此政也并非大谬,然而其实设窑令只限京畿时,因为徐修能、柴取等等“督促有方”,累死之工匠尽然便达数百,而一旦被征为窑工,便与家人妻小骨肉分离,甚至连父母过世,亦不能回家服丧,可谓一入窑场,生离死别,与服刑无异。
诸如毛维一类官员,未必不知此政对民众造成的祸难,可因为事不关己,便不闻不问,甚至认为是个绝佳时机,足以好好利用,挫败政敌。
陆离看着伯侄两人洋洋自得、唯恐天下不乱的嘴脸,心中实在厌烦,神色也带有冷意。“这事便不需毛大尹忧心了,王妃已有准备,百名大匠可托裴子建往越州等地聘请,窑场劳工亦可征招情愿者。”
毛维忍不住高挑眉梢:“情愿?”
这话真是滑稽,好端端的良民会有自愿为工匠的人?
“只要予以丰厚薪酬,相信会有不少人情愿入窑场务工,用以养家糊口。”
毛维又忍不住冷笑:“丰厚薪酬?王妃不懂得工务,难道薛少尹也一无所知?官窑所出,可是都要上贡朝廷,劳工多达千人之众,地方政府如何给予丰厚薪酬?!”
“啊……”陆离拍了拍额头:“有一事,竟忘记知会大尹,设窑令未曾下达之前,太后便在回复王妃奏报时提起这事,只因太原情势不比普通,也是让王妃有所准备,王妃于是上呈建策,恳请太后区别对待,故,太后允准太原府官窑制品可由晋王府负责交付各国来使,而官窑如何管理,也可由王妃统筹负责。”
第(2/3)页